首頁 >人物 >

                專訪張車寧:闖出干氣密封技術的“國產化”之路

                張車寧


                (資料圖)

                中密控股展廳展出樣品

                人物簡介:張車寧,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,正高級工程師,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氣體潤滑專業委員會委員。

                一套大型的干氣密封樣品前,張車寧駐足片刻?!斑@是目前國產干氣密封的最大軸徑,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格的干氣密封之一。我們的干氣密封,已開始全面替代進口?!彼D過身來,沖記者驕傲地笑了笑。

                這是8月25日,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中密控股)展廳內的一幕。展廳外,科研人員、工人們忙碌地穿梭其中。

                32年前,張車寧剛入行時,還在用游標卡尺、鉛筆,測繪泵和壓縮機里的進口機械密封零件。他沒想到,自己將來能成為國內干氣密封行業標準的第一起草人,更沒想到,國內密封技術突破“卡脖子”局面的這一天,來得這么快。

                手握21項國家專利、主研產品市場份額超70%......32年來,張車寧潛心流體動密封領域,攻克多項技術難關。在中國制造業轉型的時代浪潮中,張車寧的故事,也是一眾研發人員探索創新發展的縮影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心里沉甸甸的”

                1971年,張車寧出生于四川成都,父親是四川大學化工系教授,母親也從事化工機械相關工作。

                他小時候,聽父親講了很多學科知識,還有工作上的趣事。耳濡目染之下,一個“化工夢”在他心底發芽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先天性色弱,高考那年,化工系的許多專業都把張車寧“拒之門外”。反復斟酌后,他毅然報考了成都科技大學(后合并至四川大學),進入化工設備與機械專業學習,“選擇這個專業,是偶然,也是必然?!?/p>

                1991年,大學畢業的張車寧來到四川日機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(中密控股前身,以下簡稱四川日機密封),從事技術銷售工作。起初,張車寧有點“水土不服”,“想從技術干起,沒想到被分配到了經營崗”。但漸漸地,他發現“經營工作除了找市場、拿訂單,還要積累大量的工程經驗,盡可能在第一時間解答客戶提出的問題?!?/p>

                看似嚴苛的要求,卻讓張車寧來了勁。他跑市場、鉆技術、做測繪。所有的活兒,到了他手上,他都盡力做到最好。

                9年的時光,他坐著火車跑遍了大半個中國,“一會兒去東北,一會兒去西北,一會兒又去華南”;稍有空閑,他又拿著客戶給的進口密封圖紙,細細地研究,“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沒有先例,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,好在所有的學習與實踐,都成了他身上最有用的“裝備”。

                也正是在那9年,張車寧深刻地體會到了國內外制造水平的巨大差異,他對自己真正想做、要做的事,愈發明晰。

                改變命運的齒輪,從1999年開始轉動。彼時,張車寧被公司派到日本某工廠的質保部門,進行為期一年的進修。初次走出國門,接觸到高端的制造設備,給張車寧帶來不小震撼。但真正刺痛他內心的,還是彼時當地民眾對于中國發展的誤讀。

                “他們經常問‘這個中國有沒有?那個中國有沒有’,有些東西確實沒有,但大多很常見,就連吃個口香糖都要問”,張車寧回憶道,“心里沉甸甸的,很不是滋味,他們對于我們的認知還處在一個非常滯后的階段?!?/p>

                自那以后,張車寧的心里始終憋著一股勁兒,“當時下了狠心,一定要把真本領學到手。其實自改革開放后,我們國家已經‘跑’得很快了。那時我就在想,按照這個速度發展,追上他們指日可待。我堅信中國的制造業會做得更好?!?/p>

                2000年,張車寧學成歸國。那年,他走上了期盼已久的技術崗位,并擔任四川日機密封產品開發室副主任,帶領團隊設計、研發當時國際上最先進、也是難度最大的密封產品——壓縮機干氣密封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在很多人看來,產品的研發、設計有點枯燥。你問我,為什么能坐得住,堅持這么多年,定力源自何處?就源于這里。源于這段留學的經歷、源于想要

                早一點造出我們中國自己的高端密封產品?!彼f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我們的高光時刻”

                張車寧的職業生涯中,有兩個高光時刻。

                時間回到2012年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我們應該先解決‘有或無’的問題,再來思考‘好不好’的問題?!庇洸磺迨堑趲状蔚摹陡蓺饷芊饧夹g條件》標準制定研討會上,41歲的張車寧擲地有聲?!盎鹚幬妒恪钡默F場,短暫地安靜了下來。

                2010年,受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委托,四川日機密封牽頭起草《干氣密封技術條件》標準。已是公司技術部副經理的張車寧,接過了擔子,“說來奇怪,干氣密封面世二三十年了,整個國際上,卻沒有一個專門針對干氣密封的規范標準。國外的壓縮機標準中,僅有少量篇幅提及?!?/p>

                標準寫了一年多,面臨的難度前所未有?!皼]有可供參考的資料,此外,行業標準的編制要求、文本結構等問題,都是我過去沒碰到過的?!彼f。

                每次開研討會,專家、企業代表們常因一個條款爭得“面紅耳赤”,用他的話來說,就是“誰也不服誰”。其中的一個分歧點,便是產品的泄漏量,“干氣密封產品非常特殊,每個廠家最核心的技術,就是端面的動壓槽。槽不一樣,泄漏量就不一樣。指標寬松,對產品長周期的安全使用和經濟性影響較大,指標嚴了,又不利于技術推行?!?/p>

                在張車寧看來,當務之急,是盡快讓標準頒布實施,讓生產廠家、企業有據可依,“之后可以通過技術的不斷發展,再做修訂?!?/p>

                隨后,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。

                2012年秋,張車寧作為第一起草人主持起草的國內干氣密封的第一個行業標準JB/T11289-2012《干氣密封技術條件》由工信部審查批準發布實施,加速了我國密封行業的標準化、規范化進程。

                另一個喜訊,與2013年夏天的高溫,一同到來。

                彼時,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成都舉辦了一場密封產品鑒定會。會上,由院士領銜的鑒定委員會專家們認定四川日機密封“千萬噸級煉油加氫裝置循環氫壓縮機高壓干氣密封及其控制系統”及“大型煤化工煤制丙烯裝置丙烯制冷壓縮機大軸徑干氣密封”產品,已達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,這標志著中國高端密封產品,已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。

                對于那場鑒定,張車寧用了“空前絕后”來形容,“我們的干氣密封是比較小眾的機械產品,能得到這么高規格的鑒定,很不容易?!彼浀?,那天,一家國內知名大型壓縮機企業負責人走過來說,“我們做了一輩子的壓縮機,從來沒有這么高規格的鑒定,但你們的密封做到了?!?/p>

                小眾產品成了“明星產品”,作為項目主負責人的張車寧很激動,“能有這樣閃光的時刻,我覺得,這一生從事這個職業,都是值得的?!?/p>

                早些年間,為了開發這兩個產品,張車寧和團隊是帶著必勝的決心的,“我們的愿望,就是一定要進入高端密封領域?!?/p>

                2000年開始研發、立項,2002年第一套干氣密封推向市場,2011年國內首臺套高壓干氣密封和大軸徑干氣密封成功運行,2013年通過工信部鑒定。這是張車寧、是四川日機密封的一次“豪賭”,也是中國密封業邁出的重要一步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?!薄跋氚褔a化的干氣密封推出來,就要有一種吃螃蟹的精神?!薄耙米约旱漠a品,不能被國外‘卡脖子’?!比湓?,貫穿了這兩個產品的“誕生歷程”,也成了這場“豪賭”成功的關鍵。

                人生的高光時刻,就這樣凝聚在2012年、2013年兩個維度的坐標上。

                但對于張車寧來說,這個高光時刻不是“我的”,是“我們的”。這個“我們”,是指并肩作戰的研發團隊、未雨綢繆的四川日機密封,更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“國產化之路”的中國密封事業。

                “舞臺是留給年輕人的”

                自鑒定會后,四川日機密封的訂單量大增,張車寧也越來越有信心,“我們和國外同類產品的差距越來越小,國內市場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?!?/p>

                此后的十年,張車寧團隊的創新成果,在工業領域“落地開花”:近3000臺各類參數的壓縮機干氣密封產品推向市場,其中,多項核心技術為國內首創,多個項目為國內首臺套應用。

                2018年,張車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成立?!肮ぷ魇夜?人,主攻干氣密封、機械密封、輔助系統方向。一些高端密封的結構分析和設計指導,由工作室的2名博士來完成?!睆堒噷幷f,“有問題,大家一起討論。聽到別人的分享,自己也能有所啟發。在這,大家更有榮譽感,能擰成一股繩?!?/p>

                目前,工作室的成員們正朝著“密封產品實現可調可控”的智能化目標,進行著一次次攻關。

                看著身邊的年輕同事,張車寧常想起過去?!拔易x大學時,產品設計很基礎,手段很簡單,制圖通常要耗費大量時間?,F在,從軟件分析到設計輔助工具,已不可同日而語了。數據一帶進軟件,分析結果很快就出來了,三維制圖,也更為快捷準確”,他笑了笑,“很多80后、90后的同事,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。我想能把自己的技術、經驗,毫無保留地教出去。機會和舞臺,總歸是留給這些年輕人的?!?/p>

                2019年12月,根據多元化、國際化發展的戰略,“四川日機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”正式更名為“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”。兩年后,張車寧擔任中密控股副總工程師一職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很多人覺得,你走上管理崗位之后,總歸能歇口氣了吧,但其實不是這樣?!痹诩胰撕屯碌难壑?,張車寧“總是很忙”,有接不完的電話、操不完的心。但張車寧明白,“公司每年有多個研發項目并行,這是份放不下的責任?!?/p>

                現下,他也在探索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,因為家里,同樣有份“放不下的責任”?!芭闩畠旱臅r間還是太少了,有時哪怕只是看著她寫作業,我也會很開心?!睆堒噷幷f。

                2021年底,中密控股隨川機集團整體劃轉至四川產業基金?!敖鹑诨钏钡淖⑷?,為企業帶來了更多機遇。

                今年8月,中密控股迎來45歲生日。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風雨,懷揣“產業報國”的初心,在眾多以張車寧為代表的“中密人”的努力下,該公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壓縮機干氣密封制造企業,市場占有率超70%,年產值超3億元,在國內干氣密封市場上居于龍頭地位?!霸趪H市場上,我們也已成為令對手生畏的力量?!睆堒噷幯a充道。

                32年前,初出茅廬的青年張車寧未曾設想“我們的產品能與國外比肩而立”,如今,他卻比任何一個時候更為篤定——“中密控股成為世界一流的流體設備供應商”的目標,很快就要實現了。(文/攝 李佩藺)

                關鍵詞:

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Rex_08

                超碰人人操人人摸